開箱
-
這次來真的! Intel挫咧等! AMD Ryzen 5 2400G / 3 2200G APU 效能實測,入門遊戲級新選擇
看完上禮拜五之後,小W編最後也提到:「那這顆AMD推出企圖左右包抄Intel Core i3、i5的APU究竟表現如何,就請各位玩家們,我們2月12日晚上十點準時回到這,跟著天橋下的說書人小W編且看下回分解!」來吧!玩家們準備好你的溫開水和宵夜,待我娓娓道來這2顆全新APU的效能吧! 小W編這一次測試的方式採用最簡單的方式進行,既然這次的測試讓這2顆APU使用RADEON VEGA Graphics的內顯以及AMD Ryzen 3 2200G及Ryzen 5 2400G其本身的效能做檢測,並沒有額外使用外接顯示卡,我們就來看看這次的測試平台吧! 處理器(1):AMD Ryzen 3 2200G 3.5GHz 4C/4T 處理器(2):AMD Ryzen 5 2400G 3.6GHz 4C/8T 主機板:MSI B350I Pro AC 記憶體:G.Skill FlareX F4-3200C14D-16GFX DDR4-3200 @2666MHz 顯示卡:無,使用內顯AMD RADEON VEGA 8 Graphics及AMD RADEON VEGA 11 Graphics SSD:Micron Crucial MX300 2TB 電源供應器:Seasonic PLATINUM SERIES SS-1050XP3 1050W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64- bit Version 1709 (Creators Update) 電源計劃設定:AMD Ryzen Balanced 這一次採用的測試平台主機板以及記憶體皆為原廠提供,使用的是由MSI所推出的B350I Pro AC,屬於一張ITX規格的主機板,支援的CPU插槽腳位為Socket AM4,記憶體插槽支援的是DDR4的規格;最後在擴充槽支援1組的PCIe 3.0 x16。 看完主機板,這一次所使用的記憶體為小W編之前有幫各位玩家們介紹過的,不過當初介紹的是8GB x4 kit,這次所使用的為8GB x2 kit的版本,算是在AMD平台上廣受好評的一條記憶體。 首先看到的是AMD Ryzen 3 2200G在CPU-Z以及GPU-Z之下的系統檢測: 看完AMD Ryzen 3 2200G的檢測之後,我們馬上看到的是有關於AMD Ryzen 5 2400G的系統檢測: 因為這一次來了2顆APU一同做測試,所以小W編為了不增加各位玩家們閱讀上的障礙,將相同的測試軟體以及遊戲皆合而為一,減低玩家們閱讀的重複性,接著就來看看這次新的APU表現到底如何吧! 透過小W編所使用的測試軟體使用,再搭配基本的APU效能圖表的統整後,各位玩家們可以看見在PCMark 7和PCMark 10上的表現以入門級的處理器而論,表現亮眼。在CineBench R15的多核心運算上有著令人滿意的表現,與B350晶片組的搭配確實能夠成為一台不錯的入門機。看完了處理器本身的數據之後,我們就準備來看今回在全新的APU上頭所增加的內顯RADEON VEGA Graphics在繪圖成像以及遊戲的表現如何吧! 看完效能的截圖以及圖表之後,相信各位玩家們也都有發現,小W編這一次是並沒有使用外接顯示卡進行測試,在內部所顯示的記憶體標示上,遊戲當中的檢測為1GB,雖然不足以應付《GTA5》這樣3A等級的遊戲,不過在Full HD(1920x1080)的解析度表現下,AMD Ryzen 3 2200G在3A大作遊戲能夠將其幀數拉至17FPS附近,像是去年十月底剛上市的《刺客教條:起源》或是《駭客任務:人類岐裂》,都能夠達到基本要求;而AMD Ryzen 5 2400G則就更不用說,甚至在Hitman(殺手47)的遊戲當中有21.25FPS的表現,以內顯的表現而論,算是令人激賞。 除此之外,各位玩家們一定都沒注意到在這次的處理器上,記憶體的頻率能夠原生支援至2933MHz,但是PCDIY!的編輯部注意到了!若是玩家們有能夠購買如同烈焰槍一般強力的記憶體,或許也能夠將記憶體時脈向上提升,增加效能喔! 最後來說說小W編本人的小小測試心得吧!遙想那些年剛接觸這些產品的我,第一款實測的處理器就是AMD Ryzen 3 1200系列,當時因為處理器本身不具有顯示卡,所以外接獨立顯示卡做測試,當時我們只能夠就處理器執行測試軟體的效能進行檢測,而顯示的部分都只是外部顯示卡的成績而已。但是在2018年的2月,他們已經準備好要全心開闢戰場,透過APU當中附上自家的RADEON VEGA Graphics,準備與Intel Core i3-8100與Intel Core i5-8400一決雌雄! 其實各位玩家們看完了上開的效能表現後,應該不難發現,在基本使用的運算上能夠負荷基本文書機或是入門遊戲機的所有需求,PCMark 7和PCMark 10的表現也都可圈可點;而小W編因為今回沒有使用獨立顯示卡做測試,單以處理器做測試,在遊戲大作上雖然沒辦法達到能夠遊玩遊戲的要求,不過在CineBench R15之OpenGL測試的FPS完全沒有卡頓的情況發生。 別忘記了這2顆APU都能夠原生支援記憶體2933MHz的頻率,也因為這次的產品是將4C/4T及4C/8T內建至1個CCX當中,所以不論是單測記憶體的速度還是在內顯的表現上,效能提升上就非常有感!(當然對挖礦也有幫助) 最後就要提到最重要的C/P值了,因為大多數的玩家們會選擇這樣的產品時,考量到的就是我所花出去的價格能夠得到多少的效能表現,而在AMD Ryzen 3 2200G和AMD Ryzen 5 2400G的千顆報價為99美元以及169美元,與自家前一帶的AMD Ryzen 3 1200相同,換算台幣(匯率以2月12日的台灣銀行牌告為主)大約是新台幣2,898元及5,023元,以目前能夠查到的訊息,Intel Core i3-8100與Intel Core i5-8400分別需要新台幣4,190元與6,390元。就光以價格而論,幾乎都各便宜1千元以上,你還再擔心使用AMD的處理器需要額外多花錢買獨立顯示卡嗎?現在,AMD Ryzen 3 2200G、AMD Ryzen 5 2400G通通給你!效能、價格、內顯,入門機種,夫復何求? 最後不免俗地放上規格表以及比較圖表供玩家做參考: (01) (02) (03) 廠商名稱:AMD - 美商超微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廠商電話:02-2655-8885 廠商網址:
-
AMD全新Ryzen 2200G、2400G搶先開箱!左右夾擊Intel八代Core i3、i5的APU颯爽駕到!
各位玩家們還記得在1月初的CES上,AMD在上發表了關於全新的Ryzen 2000系列的APU以及GPU系列的相關消息,而小W編身為一位沒有辦法前往美國的小小編輯,就只能在台灣幫各位玩家們開箱有關於AMD最新的產品啦!沒錯,各位玩家們,今年(2018)的2月12日要上市的全新APU,PCDIY!的編輯部已經拿到手啦! 不曉得各位玩家們看完CES的報導之後有沒有對於這款AMD準備推出全新的APU充滿期待呢?還記得Ryzen 1000的系列,包含了Ryzen Theardripper 1950X也都是沒有內建顯示卡的狀態,但是這次要推出的全新APU,包括了AMD Ryzen 3 2200G以及AMD Ryzen 5 2400G本身都內建了AMD自家的RADEON VEGA Graphics,讓玩家們在選擇上能夠更多樣。那話不多說,先帶各位玩家們來看看包裝吧! 這一次AMD可是寄了一大箱的產品過來,裡頭可不只包含了APU,還包含了APU之外所需要的硬體零組件,在打開的包裝上還寫上「Ryzen Powers, RADEON Reigns, You Prevail.」究竟AMD Ryzen 3 2200G和AMD Ryzen 5 2400G搭配著RADEON的繪圖技術能夠有怎麼樣的火花呢? 這些東西之外,在看到主角之前我們先來看看AMD提供了什麼樣的硬體配件供我們做使用呢?在主機板的部分所採用的是MSI B350I Pro AC的這塊主機板,採用的B350的晶片組,並且能夠支援Socket AM4。而記憶體的部分這次則附上了G.Skill的Flare X,小W編之前也有幫各位玩家們測過這條記憶體究竟有多強悍(開箱文看) 看完了基本的介紹之後,小W編就要帶各位玩家們來認識一下今天的主角,這2顆APU採用的包裝方式與前一代Ryzen 3/5/7 1000系列相同,除了在上方有增加RADEON VEGA Graphics的內顯標誌,簡單的包裝以及內附一顆AMD散熱器;至於在規格部分就等等來幫玩家們一一介紹囉! 小W編講了那麼久都沒有看到規格表是不是有點不開心啊?別緊張,這就要為各位玩家們奉上規格以及產品實體囉! 首先看到的是AMD Ryzen 3 2200G,在核心數方面為4C/4T(1 CCX),在基礎時脈可以達到3.5GHz,而自行Boost則可以來到3.7GHz,腳位為Socket AM4,採用的內顯為RADEON VEGA 8 CUs (簡稱Vega 8),在內顯的頻率上可以達到1100MHz,L3 Cache為共用4MB,所需的TDP為65W,可以支援的記憶體為雙通道DDR4-2933MHz。 再來看到的是AMD Ryzen 5 2400G,在核心數方面為4C/8T(1 CCX),在基礎時脈可以達到3.6GHz,而自行Boost則可以來到3.9GHz,腳位為Socket AM4,採用的內顯為RADEON VEGA 11 CUs (簡稱Vega 11),在內顯的頻率上可以達到1250MHz,L3 Cache為共用4MB,所需的TDP為65W,可以支援的記憶體為雙通道DDR4-2933MHz。 這一次在AMD Ryzen 2200G、2400G APU上,有著相當多的特色,不論是在全新的Zen X86架構(代號Raven Ridge)、更有競爭力的價格、採用超強的內顯作為GPU、效能的提升、更低的消耗、超頻等等,這麼多的特色等等就待小W編一一幫各位玩家們介紹,我們就先來看APU的本體吧! 還記得剛剛我所提到的特色嗎?這一次AMD在這系列可以說是卯足全力,去年一整年AMD在CPU的戰線上推出了Ryzen 3/5/7以及Theardripper,讓Intel冷不防地只能夠在還沒有做好萬全準備之下,推出代號Coffee Lake的第八代處理器來做對抗,狠狠的給Intel一個重擊。即便面對Intel第八代的來勢洶洶,AMD可沒有要停下他的腳步,在2018年的年初就丟下了新的震撼彈,就來瞧瞧AMD Ryzen 3 2200G、Ryzen 5 2400G有著什麼樣的特色吧! 首先新一代的Ryzen 2000系列是採用了全新的Zen X86架構,那全新的架構有哪些優勢呢?在單核的表現能夠擁有更加的效能。同時AMD新推出的這2款APU採用了全新的技術,在CPU COMPLEX上,將4個Cores全部擺在同一個CCX上,在理論上,同一個DIE中的4顆核心在效能以及效率的表現上絕對優於2+2的表現要的更優異! 除此之外,在這次採用全新的APU上,擁有較前帶系列更好的快取頻寬,擁有更好的快取頻寬之後,就能夠達到更低的延遲,那是怎麼達成的呢?Ryzen 2000系列採用了64K L1 I-Cache 4-way以及512K L2 I+D Cache 8-way,最後再加上4MB Shared的L3 I+D Cache 16-way,整體能夠提高將近於前一代5倍的快取頻寬! 最後各位玩家們說,這樣提高效能的同時,是否也會讓我的功耗瓦數增加?大家也別擔心,這次在節能的調整上相當優異;前代的AMD Ryzen 5 1400和Ryzen 3 1200的TDP為65W;這次再加了內顯以及更好的快取頻寬之後,仍然將TPD維持在65W附近;超頻之後的TDP也不過來到95W,節能的調校真的相當不錯。 各位玩家們看完了這樣的介紹之後,是否如小W編一樣對這款全新的APU有著相當高的期待,而且在目前看到價格上競爭力爆表,以AMD Ryzen 3 2200G來說,千顆報價只要99美元;AMD Ryzen 5 2400G的千顆報價則為169美元。不論是在效能表現、話題性還是價格都讓人垂涎三尺,但是這些都是官方給出的數據;對於未來全新AMD Ryzen 2000系列的報價能夠與Ryzen 5 1400有相同的價位,各位玩家們只需要將主機板的BIOS做韌體升級,就能夠直接支援全新的APU。如果,APU的內顯如同官方所說的如此強力?那現在飽受挖礦之苦而買不到顯示卡的玩家們,也許就有另外一種選擇,總歸一句話,測了才知道! 那這顆AMD推出企圖左右包抄Intel Core i3、i5的APU究竟表現如何,就請各位玩家們,我們2月12日晚上十點準時回到這,跟著天橋下的說書人小W編且看下回分解! 在這邊也附上規格表供玩家參考: 這次AMD新推出的Ryzen 2000系列處理器,在支援性上,只要主機板廠商更新BIOS與驅動程式等,就可以正確辨識以及運行無誤,ASUS也在第一時間就公佈目前所推出的各款版本,下表列出各款規格版本的更新,玩家可以自行對照一下,直接去官網下在更新,就能夠支援最新版本的AMD處理器囉!(ASUS官方將會持續更新) 廠商名稱:AMD - 美商超微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廠商電話:02-2655-8885 廠商網址:
-
「英特爾 Intel 760p 512GB」實測開箱,PCIe 3.0 x4 M.2 NVMe高效能固態硬碟!
各位玩家們在挑選SSD的時候一定有相當多樣的考量,不論是容量、形式、顆粒架構或是品牌,玲瑯滿目的產品總是讓玩家們無從挑起,前些日子介紹過了,今天不一樣,我們要來介紹也廣受各位玩家們喜愛的品牌,Intel所推出的全新容量SSD,Intel 760p 512GB M.2 SSD! 其實玩家們對於這款Intel 760p應該不陌生,目前不論在哪個通路都能看見它的身影,不過其容量只有128GB以及256GB能夠作選擇,對於遊戲執行速度有一定要求的玩家們,只有這樣的選擇確實稍嫌過少,Intel似乎也像是聽見玩家的聲音一樣,就在2018年的2月初為我們帶來了Intel 760p 512GB M.2 SSD! 看完了外包裝以及配件之後,小W編要帶各位玩家們看一下這次產品的規格,今回在Intel 760p 512GB M.2 SSD上,採用的是M.2 2280的形式,走的是PCIe 3.0 x4的介面、能夠支援NVMe、容量為512GB,所使用的記憶體顆粒架構為3D NAND Flash TLC,MTBF也高達160萬小時。 看完了這次的外觀之後,最重要的記憶體顆粒、快取以及控制器當然也要幫各位介紹。首先提到控制器,這次採用的控制器為SMI的「SM2262」,規格標示可以採用8通道的設計,支援NVMe 1.3以及PCIe 3.0 x4的傳輸頻寬。而快取的部分則使用Micron的DDR4-2400記憶體作為SSD的快取,1顆的容量為512MB,2顆共計1GB;最後則提到記憶體的儲存顆粒,採用的是自家Intel開發的64 Layers的3D NAND TLC顆粒,編號為「29F02T4AOCTH2」,單顆容量大小為256GB,使用2顆共計512GB。 看完了基本的規格和顆粒介紹之後,小W編就要來看看這款SMI所推出的全新控制器,有8通道的設計以及支援PCIe 3.0 x4的頻寬;以及自家記憶體顆粒的部分表現究竟如何呢? 在看效能數據之前先看小W編所使用的測試平台吧! 處理器:Intel Core i7-8700K 4.7GHz 6C/12T 主機板:ASRock Z370 Taichi 記憶體:G.Skill Trident Z RGB F4-3200C14D-16GTZR DDR4-3200 @ 2666 顯示卡:EVGA GeForce GTX 1080 Ti FTW3 GAMING (GPU:1569/1683/Mem: 1376) SSD(1):Crucial M550 1TB (SATA) SSD(2):Intel 760p 512GB M.2 SSD 電源供應器:Thermaltake ToughPower 1275W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64-bit Version 1709 (Creators Update) 看完了測試平台之後,小W編就先使用CrystalDiskInfo、HD Tune Pro 5.5、TxBENCH檢視一下Intel 760p 512GB M.2 SSD的基本資訊。 除了基本的這3款軟體之外,小W編也去下載了Intel自家的Intel ToolBox,這項軟體能夠幫助玩家們檢測關於SSD的資訊以及可以快速診斷掃描產品,讓SSD維持在最好的狀態。 看完了相關資訊之後,小W編也實測了7款軟體,分別是:CrystalDiskMark、Anvil's Storage Utilities 1.1.0、AJA System Test、TxBENCH、ATTO Disk Benchmark、AS SSD Benchmark、HD Tune Pro 5.5作為實測的依據,玩家們可以稍微期待一下其效能的比現如何! 在小W編實測完之後,相處的時間沒有很久,畢竟人家只能借給我一個禮拜幫他們開箱。那們首先先講到效能數據的部分,玩家們可以發現在大多數的時候PCIe 3.0 x4的介面可以給玩家們相當不錯的傳輸速度,不過目前只有官方的千顆報價(美金),台灣售價尚未得知,所以究竟是否值得玩家入手做升級還有待商榷。不過具有1GB的DDR4快取以及SMI的8通道控制器,確實在TxBench的實測上也突破3200MB/s,要如何選擇,端看玩家們自己的心情囉! ●產品型號:Intel 760p ●容量:128GB、256GB、512GB ●控制器:SMI SM2262 ●快閃記憶體:Intel 3D NAND TLC ●緩衝:1024MB DDR4 ●規格:M.2 2280 ●介面:PCIe 3.0 x4 ●產品尺寸:80(L)x22.8(W)x4.7(H)mm ●耐衝擊力:1500G(最高)、在1 msec half-sine條件下 ●電源需求:50mW ●MTBF:160萬小時 ●重量:10g ●保固:5年 廠商名稱:Intel 英特爾 廠商電話:(02)2545-1640 廠商官網: 建議售價:199美元(千件價格)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小米空氣淨化器2實測開箱,智慧家電中物超所值的空氣清淨機精品!
小米除了推出新款手機之外,還發表了全新的智慧家電產品,包括:米家LED智慧檯燈,以及本次所要介紹的「小米空氣淨化器2」。 一般家電產品的控制方式,不是透過機器上的控制按鈕,就是透過遙控器來操作,這種模式早在全世界行之有年。然而近年來各大廠紛紛推出智慧家電,透過智慧手機或平板來操作家電,並朝向能夠遠端操作與監控的目的,讓即使人在外面,也能監控家裡的一舉一動! 小米在智慧型作業系統(MIUI)成功之後,首先進軍智慧型手機市場,推出不少超高C/P值的手機產品。然為擴展其生態鏈產品的進軍計畫,小米進軍家電領域。推出各種可搭配「小米智能家庭」App的各式家電,同樣以超優的規格、超值的價格,迅速在家電市場中竄起名號! 這次我們實際測試「小米空氣淨化器2」,來看看這個只有4.8公斤重、垂直柱狀設計、白皙亮麗的空氣淨化器,到底有什麼過人之處。先來看開箱吧! 一台空氣清淨機/淨化器的效率,主要是看CADR值(Clean Air Delivery Rate,潔淨空氣輸出率),這個值是美國家電製造商協會(AHAM, Association of Home Appliance Manufacturers)按照嚴格的測試標準,來進行測試所得出的空氣清淨機/輸出潔淨空氣比率。測試的空氣包含灰塵(dust)、香煙(tobacco smoke)、花粉(pollen)等懸浮微粒。而CADR值代表每分鐘內的立方英尺的清淨效率。簡單來說,CADR值越高,表示清淨機的淨化效能越高。 這台由小米生態鏈企業-北京智米科技(Smartmi)所研發製造的「小米空氣淨化器2」,主打特色的就是高效的淨化能力,搭配安靜舒適的運作表現,以及小巧的體積,可以自然的融入家居風格中。如同其廣告所主打的「10分鐘,房間空氣煥然一新,淨化效能高達310m3/h」,可看出這台第二代小米空氣淨化器的超高CADR值,以及快速淨化空氣的能力。 相較於一代的小米空氣淨化器採用「雙風機」設計,可達到406m3/h的CADR,第二代產品改採用「單電機+雙風扇」設計,不僅體積縮小40%,其空氣增壓系統,讓CADR值達到310m3/h,Turbo增強模式更可達到388m3/h。並可根據你每一個房間的面積,調整至高效的淨化效率。以一間大約7坪大的客廳,只需 10分鐘,空氣就可大循環一次,讓烏煙瘴氣的室內空間,一下子就恢復到清新的空氣,而且只要1小時內就可過濾掉99.7%的PM 2.5。 「小米空氣淨化器2」在外型採用柱狀設計,搭配白色配色,以及主機四面的下方有蜂窩式設計的進風口,以及頂部的出風口,讓家電也能像是藝術品那樣,擺放在家裡的一角而不顯得突兀。 安裝時,只要將隨附的電源線,插入主機後側底部的電源孔,再透過一般或萬用的插座轉接頭,將小米的陸規「八字扁腳型插頭」轉換成台規的「兩扁腳插頭」,即可開始使用。由於該電器支援100~240V與50/60Hz頻率,因此不用擔心電壓或頻率等規格是否相容的問題。 主機本身只有提供兩個按鈕,就是主機頂部的開關鈕/模式切換鈕,以及主機背部的開關亮度切換/重置鈕。使用時,只要按下主機頂部的開關,即可開機並開始運轉中,旁邊的Wi-Fi指示燈也跟著運作。若輕按一下開關鈕,即可切換AUTO/睡眠/最愛的模式。而機身背部的按鈕輕按一下,即可調整綠色指示燈的亮度(亮光/微光/關閉)。 除了透過硬體實體按鈕來簡易操作之外,您可以透過Android或iOS手機去下載「小米智能家庭」App,即可透過Wi-Fi的方式,與「小米空氣淨化器2」做連線,之後便可再設定「小米空氣淨化器2」來連接到你家裡的Wi-Fi路由器,讓你的小米裝置能夠連接至雲端,日後就可以透過手機來操控與檢視這台「小米空氣淨化器2」,可以說是非常的方便。 當您在「小米智能家庭」App裡面新增好「小米空氣淨化器2」之後,您就可以透過手機來掌控這台淨化器。不管是在室內透過Wi-Fi來操作,或是在外透過行動網路(3G/4G)來操作都行。因此在您下班回家前,就可以先用手機來遠端操作家裡的空氣淨化器,調至增強模式以快速清潔空氣,一回到家就可以享有清新舒適的室內空間。 除了淨化空氣之外,「小米智能家庭」App還提供不少有用資訊,在該App的首頁點一下「小米空氣淨化器2」裝置,就可以檢視室內空氣含有的PM2.5監測參考值,以及濾芯還剩下多少等資訊。 若將畫面往下滑,還可以看到溫度、濕度、舒適度、濾芯剩餘天數、累計使用小時數、累計淨化空氣量等細節資訊。此外,畫面下方還有開關,以及三種運作模式可以切換。當按下開關鈕即可將機器關機或開機,不用親自走到機器旁去按實體按鈕。 運作模式部份,提供三種模式。AUTO模式則是機器會監控室內的空氣品質,來做適當的效能調整,而睡眠模式則可淨化器進入非常安靜運作環境,噪音值僅有30分貝。簡單來說,AUTO與睡眠模式,都能提供安靜的運作環境。 至於最愛模式部份,由於「小米空氣淨化器2代」選用 Nidec 直流馬達,可無段差變速調整轉速,因此可以自由調整想要淨化的效率,從最強的模式(適用34~37m2環境,此時風扇會比較吵,噪音值大約58分貝),到最最弱的模式(適用1~4m2環境,此時風扇極為安靜)。可依照房間或客廳的大小來調整。 除了正常的運轉模式之外,在設定頁面上還提供一個「Turbo增強模式」(超頻?!)的選項,可讓淨化器全速運轉,當然噪音也會提升至65分貝左右。若您家裡才剛裝潢或剛大掃除,室內有一堆塵埃或粉塵。就可以先開啟這種模式來加速讓室內空氣變更清新。 至於在更多設定中,還提供了裝置「重新命名」、「共用裝置」(授權其他人也能控制此裝置)、「檢查韌體更新」、「刪除裝置」、「增加捷徑到桌面」、「網路訊息」(檢查淨化器連接至家裡路由器的Wi-Fi帳號以及Wi-Fi強度等)、「意見反應」等功能,讓您可以完全掌控這台淨化器。 由於App本身也會監控濾芯剩餘天數,因此當濾芯使用到期限時(3至6個月),App就會提醒您進行更換。此時,只要主機背面的濾芯艙門打開,將濾芯取出後,再將新的濾芯放入即可。放置濾芯的底座是採用彈簧設計,只要將新的濾心推入之後,底座的彈簧就會往上頂住濾芯,以固定好。拆卸換裝免工具,更換完全免費力。 裝好新的濾芯之後,開機時先長按背面按體鈕6秒,即可重新將濾芯的使用時間重置,重新開始計算可使用的時間。此外,在濾芯艙門的利用手指按一下濾芯艙門內頂部、粉塵感測器後蓋下方,即可將粉塵感測器的蓋子打開,此時就可以看到一些內部元件,只要用棉花棒來清除粉塵感測器上面的灰塵,便可感測器的運作正常。官方建議只要半年清除一次即可。 「小米空氣淨化器2」在各方面都有優異的表現。在外觀設計上,並不會比國際大廠的遜色,在效率方面也能與其他家電大廠平起平坐,而在維護與清潔上也非常方便,只要拆下艙門,內部的指示說明一清二楚,不用說明書也能快速做濾芯更換與清理工作,可說是非常友善的設計。 再看智慧功能方面,「小米空氣淨化器2」可說是贏得領先。當使用其他空氣清淨機時必須到處找到該遙控器才能使用的同時,小米卻只要打開手機,執行專屬的App即可開啟使用,甚至其雲端智慧功能,讓您在還沒回家前,就可以先開機。相較於其他空氣清淨機大多還未具備這類功能來說,小米在這方面可說是領先的。 至於在價格方面,這部份只能說小米的佛心價,打趴其他廠商的同級產品。當他廠同級產品動輒7、8千,甚至上萬元以上,濾芯價格也是高不可攀,而「小米空氣淨化器2」卻只賣3,995元,上網下單也只要支付100元的運費就可以了!至於未來要更換的濾芯,也只售895元。因此小米在價格上可說是無人能敵! 整體而言,「小米空氣淨化器2」,以小巧的體積、具備智慧操控能力,加上不錯的淨化效率,以及超高的C/P值,可說是為家電產業投下了一顆震撼彈,讓其他家電業者不得不注意這個家電新兵在市場上的一舉一動。對消費者來說,要選擇一台具備智慧化的操控功能、舒適的運作環境,以及可自定淨化效率等功能的空氣清淨機,目前來說,平價的「小米空氣淨化器2」應當是您最佳的選擇。 產品名稱:小米空氣淨化器 2 包裝尺寸:290mm x 289mm x 580mm 主機尺寸:240mm x 240mm x 520mm 主機重量:4.8KG (含濾芯) 濾芯尺寸:293mm (高) x 200mm (直徑) 淨化能力:CADR值為310m3/h 智慧模組:(1) Wi-Fi 802.11b/g/n、(2) 日本神栄(Shinyei)之空氣品質感測器、(3) 瑞士盛思銳(Sensirion)之溫溼度感測器 電源功耗:功耗1.5~31W,支援全球寬廣電壓AC 100V~220V 50/60Hz 包裝內容:空氣淨化器主機、濾芯、使用說明書、電源線 淨化模式:自動模式、睡眠模式、最愛模式 機身功能:開關/模式切換鈕、Wi-Fi指示燈、空氣品質指示燈、微粒物感測器 手機App:小米智能家庭APP (支援Android和iOS平台) 手機控制:自動/睡眠/最愛模式、風速調節、空氣品質檢測、濾芯更換提示、溫溼度檢測、舒適度評估 小米空氣淨化器2,這台空氣清淨機,目前已經在台灣市場販售。 小米官網就有販售,小米空氣淨化器2本體報價:3,995元,小米空氣淨化器濾芯 經濟版報價:895元。以功能與價格來看,這真的是超划算呀! 這次,實測開箱了「小米空氣淨化器2」,讓我們看到了物超所值的空氣清淨機,也讓我看到了小米對於智慧家電的努力。 無疑的,這是一款智慧家電中物超所值的空氣清淨機精品! 廠商名稱:台灣小米通訊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2192-1023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數位3C】: →更多的【PCDIY! 智慧型手機/平板/手錶】:
-
OSSLab商店殺很大!新品Surface Pro 4不到2萬5!iMac 27”免2萬!新奇3C潮店讓您便宜買好貨!
愛玩3C產品的您,常常看到許多好玩的產品,都很想入手來玩。但是,新品都好貴好貴,每次看到產品的售價,總是很難下手!看到別人入手玩得很爽,自己總是跟不上,難道沒有便宜,又是正版的貨源可以買到嗎? 小編經常被朋友問到:「哪裡可以買到比較便宜的蘋果電腦,像是iMac、MacBook、MacBook Pro,而且又有完整保固的呢?」小編常常會開玩笑說:「你可以去Apple官網買整新機啊!」朋友說:「整新機還是很貴啊!可不可以買到更便宜的呢?」小編說:「可以考慮去二手商店買二手機啊!很便宜!」朋友又說:「這樣喔!那,哪一家比較有保障呢?」 小編突然被問倒了,二手機,又要便宜,又要有保障,不會變成電腦孤兒。這樣的Solution,除了原廠的整新機之外,看來應該沒有廠商或商家會願意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了吧? 因此,小編最近就在網海尋尋覓覓,雖然在Facebook經常可以看到一堆便宜的3C產品廣告,且價格非常的殺!但是,這些其實都是詐騙,或是山寨產品,這些廣告,總是利用消費者愛撿便宜的心態,用比市價還低非常多的誘惑,來讓消費者受騙!日前已有不少消費者回報,說這些詐騙廣告真的很可惡! 難道,想買便宜的3C商品,就一定要冒險、一定要賭人品,一定要擔心東、擔心西的嗎?沒有一家可以提供便宜3C商品,但又有保固,不怕成為商品孤兒的商家嗎?小編也是經常弄到非常頭痛! 就在這禮拜,小編突然逛到一個超棒的,這家電商有銷售許多新奇的3C產品,主要的商品,有蘋果(Apple)全系列商品,包含:MacBook、MacBook Air、MacBook Pro、Mac mini、iMac、iPad的新品與整新機。另外,這家最近也推出了微軟(Microsoft)的Surface Pro 4「全新品」,以全台最殺的售價來供應,還有保固耶! 哇!這不就是朋友們夢寐以求的3C潮店嗎? 除了筆電、電腦、平板產品之外,還有復古、軟體、網路與儲存設備…等商品,都是比市價更優惠的價格。真是看了就想買! 雖說微軟才剛發表,但是你看到那個售價,就應該會打退堂鼓了,不過,總是還可以退而求其次,買上一代的產品,也就是Surface Pro 4吧! 的規格也不錯!由於New Surface Pro剛上市,因此現在可以用非常殺的價格,來買Surface Pro 4!不過,只要您稍微逛逛各家電商所推出的Surface Pro 4,而且是Core i5等級,且還有送Type Cover(實體鍵盤保護蓋)的,可能都要賣到3萬元以上,讓人下不了手! 不過,這次要介紹的這家電商,他們提供的,不僅是全新未拆封產品,而且價格還非常殺,還享有原廠保固。以下是這家電商所販售的Surface Pro 4規格與售價,還附贈「觸控筆」跟市價$4,490._的「實體鍵盤保護蓋」,趕快來看看他們賣的規格與售價吧! ●產品名稱:Suface Pro 4 – Core i5/4G/128G ●產品型號:1724 ●產品貨源:台灣微軟公司貨 ●產品品相:全新品(未拆封) ●產品保固:1年 ●購買方式:Osslab(實體商店購買現貨,虛擬網路商店網購購買) ●交易方式:現金或刷卡 ●發票種類:含稅開發票(可開統編。本檔活動,刷卡可以6期分期0利率) ●Osslab商店價格:台幣 24,999元(附贈筆和市價4,490元實體鍵盤蓋(台灣微軟公司貨) ●Osslab商店價格:台幣 24,999元(台灣微軟公司貨) ●原價屋:30,388元(台灣微軟公司貨) ●momo購物網:31,888元(台灣微軟公司貨) ●全國電子elifemall:30,888元(台灣微軟公司貨) ●法雅客:31,888元(台灣微軟公司貨) ●崑碁電腦:31,888元(台灣微軟公司貨) ●PChome 24h購物:33,888元(台灣微軟公司貨) ●神腦線上senao:31,888元(台灣微軟公司貨) ●燦坤快3網路商城:31,888元(台灣微軟公司貨)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Dv5yeRY9n8 OSS LAB的Surface Pro 4 – i5 128G 4G的影片介紹 目前限量供應,售完為止。話說完,小編也下訂了一台!因為實在太殺了!以下是產品開箱! 除了蘋果與微軟的3C產品之外,此電商還有販售一些新奇好玩的3C商品。像是這款Ion Audio(簡稱ION)推出的iCade Core大型藍牙搖桿座,就是一款可以支援iPad的大型電玩搖桿,讓喜歡玩格鬥遊戲的玩家,能夠享受大型搖桿控制的樂趣。 先來看看這個產品吧!只要搭配iPad,安裝好模擬器,做好配對設定,就可以玩囉!這裡是。 這款ION的iCade Core搖桿,目前真是非常划算啊!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rGij3x_Ms ION原廠的iCade Core介紹影片 看到這麼划算,小編又刷卡下訂了!以下是開箱文! 現在電商要提供好產品、好價格、好售後服務,以及技術支援的,已經不多了!還好讓小編逛到這麼優秀的電商,不僅提供好產品,且還提供硬碟救援服務,是一家技術底子非常夠的良心商家! 總之,只要您是以下的玩家,都值得到這家電商去逛一逛: 1. 喜愛新奇的3C產品 2. 預算有限,大概只有新品一半的預算 3. 要求高性價比(CP值高) 4. 要有技術跟售後服務 5. 商品交易正規且快速 除了上述的3C潮物之外,這家電商主要販售各式蘋果的產品,包括iMac系列桌機、iPad平板、MacBook系列筆電、Mac Mini迷你桌機…等等,都以非常優惠的價格來供應網友,且提供售後服務與保固,更有技術支援,讓消費者可以用更優惠的價格買到,且不用擔心產品變成孤兒!是非常棒的3C潮物挖掘地!趕快去搶購吧! 廠商英文名稱:OSSLab 廠商網址: 廠商中文名稱:弘昌電子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2521-4840 廠商手機:0978-501-250 廠商手機:0915-153-332 廠商信箱:support@osslab.com.tw 廠商地址:台北市中山區林森北路413號12樓 廠商商店: 廠商營業時間:週一至週六 AM10:00 ~ PM19:00
-
「艾客優品 AKiTiO Neutrino Bridge USB3.1外接硬碟支架」實測開箱,電腦玩家的神兵利器!
SSD持續降價,讓越來越多人開始使用SSD,但並不是所有硬碟都有提供2.5吋硬碟安裝槽,就算有,2.5吋安裝槽的位置與數量也不見得符合使用者需求。這時候如果有一款2.5吋轉3.5吋轉接架,就可以解決這樣的困擾。AKiTiO Neutrino Bridge USB3.1外接硬碟支架,就是一款2.5吋轉3.5吋的支架,而且除了這款支架除了提供SATA 6Gb/s介面,還同時支援USB 3.1 10Gb/s。整體來說,內接可做SSD、HDD、SSHD轉接架,外接可當USB 3.1行動硬碟,等於是可以內接,又能外接使用,真的是相當方便。 「AKiTiO Neutrino Bridge USB3.1外接硬碟支架」的話,一般也簡稱為「 」,型號為NEUB-U3AB-AKT,原廠建議售價:1,599元,本體為玩家喜愛的高品質的鋁合金材質,外觀採用的是藍色金屬外框,搭配紫色電路板的設計,質感看起來比較好,支架的側邊與底部也都具備多個螺絲孔,方便固定於機殼內。支架中間是用來安裝2.5吋硬碟,外側的SATA 6Gb/s插槽與USB 3.1連接埠則是要用於連接電腦。 對應的2.5吋硬碟,可以支援舊款SATA 1.5Gb/s、SATA 3Gb/s介面機種,也能支援新款SATA 6gb/s介面機種,能對應SSD、HDD與SSHD,安裝的硬碟,標準9.5mm高度機種支援,超薄5mm、7mm高度機種可以支援,就連厚型15mm高度機種也可以支援。2.5吋硬碟對應容量,可以支援一般的500GB、1TB、2TB機種,最新的3TB、4TB與5TB機種也能對應。外接的USB 3.1埠,除了可以對應新版USB 3.1 10Gb/s介面傳輸,也對對應舊版USB 3.0 5Gb/s介面傳輸。 AKiTiO Neutrino Bridge USB3.1外接硬碟支架,搭載了ASMedia的USB 3.1晶片,分別為ASMedia ASM1351與ASMedia ASM1456晶片。雙介面的設計,不僅可以安裝於機殼的3.5吋擴充槽,也可以外接USB 3.1 10Gb/s埠,當作USB外接硬碟使用。目前市面上,USB3.1 10Gb/s的外接裝置並不多。艾客優品這款創新產品,可說是搶攻USB3.1 10Gb/s市場的神兵利器。 這邊,實測AKiTiO Neutrino Bridge USB3.1外接硬碟支架,使用了 固態硬碟。 並搭配,使用了原形研發所提供的 ,型號為NA-U31A-AKT,原廠建議售價:1,599元,本身為PCIe 2.0 x2設計,此介面卡具備一個USB3.1 Type A連接埠,與一個USB 3.1 Type C連接埠,採用的是ASMedia PCIe to USB 3.1 Bridge:ASM1142晶片。 AKiTiO Neutrino Bridge USB3.1外接硬碟支架,具備USB 3.1與SATA雙接頭的設計,因此剛好可以分別測試不同介面的效能差異,編輯也另外比較了,將SSD直接連接主機板SATA插槽時的效能,使用的效能測試軟體則是CrystalDiskMark與AS SSD。 從測試結果可以看出,使用AKiTiO USB 3.1硬碟支架SATA插槽與直接連接主機板SATA插槽時,CrystalDiskMark的傳輸效能大致上都差不多但連接USB 3.1埠時,效能就略微降低。 使用AS SSD測試時也有同樣的情況,連接主機板SATA插槽的循序讀取速度為511.77MB/s,循序寫入為460.99MB/s;連接AKiTiO USB 3.1硬碟支架SATA插槽,循序讀取速度為510.83MB/s,循序寫入為474.36MB/s;連接AKiTiO USB 3.1硬碟支架USB3.1埠,循序讀取速度為481.97MB/s,循序寫入為424.01MB/s。 理論上USB 3.1可提供10Gb/s的傳輸頻寬,比SATA 6Gb/s的頻寬更大,因此連接USB 3.1介面的SSD效能表現上應該與SATA相同,但測試結果為何不是如此呢?根據廠商表示,這主要是因為USB 3.1才剛推出,不管是Host端的控制晶片,或者是Device端的控制晶片,都還有優化的空間。此外,作業系統、驅動程式都還沒最佳化。艾客優品,將會致力於USB 3.1最佳化,未來也將推出新韌體、新驅動程式,可望能再提昇USB 3.1下的傳輸效能。 AKiTiO Neutrino Bridge USB3.1外接硬碟支架,整個測試結果,表現算是相當不錯。使用了SATA 6Gb/s轉接前後,PLEXTOR M6 PRO 256GB SSD固態硬碟的存取速度,並沒有顯著的下降,仍維持原本的效能。使用了USB 3.1 10Gb/s轉接之後,仍有不錯的存取速率。安裝簡便,使用上也不需要額外加裝電源。 AKiTiO Neutrino Bridge USB3.1外接硬碟支架,市場行情介於台幣一千元初頭,價差並不大。 這次,我們實測開箱了AKiTiO Neutrino Bridge USB3.1外接硬碟支架,發現這款外接硬碟支架相當方便好用。真的是方便好用,內接可做SSD、HDD、SSHD轉接架,外接可當USB 3.1行動硬碟。對於一般消費者來說,可作為2.5吋SSD、HDD與SSHD使用,作為2.5吋轉3.5吋硬碟轉接。不過,對於DIY玩家,以及電腦維修工,不僅可以作為轉接擴充槽使用,還可以作為維修硬碟時的快速轉接,多種應用可作為搭配組合。 整體來說,這是電腦玩家的神兵利器! 廠商名稱:AkiTiO - 艾客優品 - 原形研發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網址: 廠商電話:0800-890-828 →更多的【PCDIY! External SSD & HDD 外接式 固態硬碟 & 機械硬碟 / USB Flash Drive 隨身碟 / Memory Card 記憶卡 / Card Reader 讀卡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HDD / 機械硬碟 / 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NAS / 網路儲存裝置】: →更多的【PCDIY! Camera / 相機 鏡頭 / 攝影機 / 行車記錄器 / 穿戴式攝影機 / 腳架雲台 / 三軸穩定器 / 攝錄影器材】:
-
「SanDisk Extreme PRO microSDHC UHS-I V30 U3 A1 32GB 記憶卡」實測開箱,讀取667x寫入600x的記憶卡世界頂尖之作!
現在要買記憶卡的話,SanDisk品牌是不錯的選擇,其中的Extreme PRO系列記憶卡,更是不少玩家的首選。SanDisk的Extreme PRO系列記憶卡,一直給人速度快,又堅穩的品牌印象。這次,要介紹給大家的,則是新版的SanDisk Extreme PRO microSDHC UHS-I 32GB新版V30 U3 A1記憶卡 SanDisk在記憶卡領域,可以說頗受好評。SanDisk除了提供各式記憶卡之外,不管是存取速度,玩家在意的可靠度,以及使用上的耐用度,都有相當不錯的水準。目前最夯的microSD記憶卡,SanDisk也完整供貨。除了一般的microSDHC與microSDXC,供貨有一般的UHS-I版本,以及新版更快速的UHS-II版本,UHS Speed Class 3(U3)新規格,Video Speed Class 30(V30)新規格,以及最新App Performance Class 1(A1)等級提供更快速應用程式啟動與效能。 SanDisk在microSD記憶卡,按照等級共可以分為Extreme PRO、Extreme PLUS、Extreme、Ultra PLUS、Ultra系列與一般SanDisk系列品牌。現在,最快速的則是SanDisk Extreme PRO microSDXC UHS-II記憶卡,存取速度超級快,讀取速度:275MB/Sec,寫入速度:100MB/Sec,唯一的缺點就是價格太貴,而且支援這樣存取速度的裝置太少。 最新,SanDisk推出Extreme PRO microSDHC UHS-I新版記憶卡V30 U3 A1,存取速度又往上提昇,從前一個版本,舊版本的話,讀取速度:95MB/Sec,寫入速度:90MB/Sec,改版後,又有了升級加速,新版本的話,讀取速度:100MB/Sec,寫入速度:90MB/Sec。 值得注意的,為什麼32GB容量以下版本的microSD,大多標示microSDHC,32GB容量以上版本microSD,大多標示microSDXC?這乃是因為兩者使用的檔案格式不同,舊版使用microSD裝置,大多只能支援microSDHC,支援FAT格式與32GB容量限制。新版使用microSD裝置,則能同時支援microSDHC與microSDXC,支援exFAT格式與超越32GB容量限制。 這邊,為了測試SanDisk Extreme PRO microSDHC UHS-I 32GB新版V30 U3 A1記憶卡的性能,我們使用了創見新型USB 3.1 Gen 1(USB 3.0)介面Transcend RDF9K的UHS-II Card Reader,這部讀卡機,宣稱存取速度很快,讀取速度:260MB/Sec,寫入速度:190MB/Sec,來做記憶卡效能測試。 這邊,使用使用CrystalDiskMark 5.2.1 x64,來進行記憶卡的效能測試。 產品名稱:SanDisk Extreme PRO microSDHC UHS-I 32GB新版V30 U3 A1記憶卡 產品型號:SDSQXCG-032G-GN6MA 記憶容量:32GB (另有64/128GB) 傳輸規格:符合SD 3.0規範,UHS-I、UHS Speed Class 3(U3)新規格,Video Speed Class 30(V30)新規格,以及最新App Performance Class 1(A1) 讀寫速度:讀取速度:100MB/Sec(667x),寫入速度:90MB/Sec(600x) 隨附配件:microSD to SD Adapter (轉卡) 產品特色:WATER PROOF(防水),TEMPERATURE PROOF(環溫)、SHOCK PROOF(耐震)、X-RAY PROOF(抗X光) 外型顏色:紅黑色 產品尺寸:15 x11 x1mm (記憶卡)、32x24x2.1mm (轉卡) 產品重量:1g (記憶卡) 官方保固:終身保固 SanDisk Extreme PRO microSDHC UHS-I 32GB新版V30 U3 A1記憶卡的話,目前市場上仍有銷售舊版(讀取速度:95MB/Sec,寫入速度:90MB/Sec),也有銷售新版(讀取速度:100MB/Sec,寫入速度:90MB/Sec),兩者零售價格還一模一樣,也因此,採購上要特別注意。 市場行情的話,台北光華商場已經開始販售,PChome 24h最新報價:980元/32GB,1,680元/64GB。 Transcend RDF9K的UHS-II Card Reader讀卡機的話,台北光華商場也買得到,PChome 24h報價:680元。 這次,實測開箱了SanDisk Extreme PRO microSDHC UHS-I 32GB新版V30 U3 A1記憶卡,看到了超快的存取速度,就在這麼一張小小的microSD記憶卡上面,擁有強大的讀寫性能,這對於影音存取,尤其是4K錄影來說,無疑是相當好的選擇。 整體來說,這是記憶卡世界的頂尖之作! 廠商名稱:SanDisk Corporation 廠商網址: 廠商電話:02-7703-9099 →更多的【PCDIY! External SSD & HDD 外接式 固態硬碟 & 機械硬碟 / USB Flash Drive 隨身碟 / Memory Card 記憶卡 / Card Reader 讀卡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HDD / 機械硬碟 / 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NAS / 網路儲存裝置】: →更多的【PCDIY! Camera / 相機 鏡頭 / 攝影機 / 行車記錄器 / 穿戴式攝影機 / 腳架雲台 / 三軸穩定器 / 攝錄影器材】:
-
「浦科特 PLEXTOR M9Pe 512GB」實測開箱,史上最強PCIe 3.0 x4固態硬碟磅礡登場!
自從固態硬碟(SSD)問世之後,玩家們在儲存空間的選擇上就多了更多的選擇,而SSD不只透過SATA連接埠的介面,到現在也推出了許多是透過PCIe 3.0 x4介面傳輸資料的產品,利用更好的頻寬,大大增加SSD的效能。小W編拿到一款由Plextor所推出的產品系列,M9Pe是他們家最新推出的SSD,全系列都採用PCIe 3.0 x4的介面,且分為PCIe、M.2等兩種形式!今天就要幫各位玩家們開箱實測這款Plextor M9PeY/G/GN 512GB SSD,不過先破題,表現贏過傳統5400RPM的HDD近乎「20倍」! 各位玩家們最近在看「原〇屋」或是「欣〇」逛街和選菜單內容的時候,挑選SSD時,有沒有看過Plextor這個品牌呢?之前PCDIY!編輯部這邊也寫過相當多關於他們家的產品,整體在SSD的效能數據、品質以及玩家使用後的心得反應都相當不錯。在今年(2018)的年初,馬上就推出一款指標性的產品──Plextor M9Pe,主要訴求「高效能」、「電競」以及「超耐用」等等眾多優勢。講完這麼多,我們開箱去! 第一個介紹的是Plextor M9PeY系列,本身是採用PCIe的形式,頻寬為PCIe 3.0 x4;散熱的外殼使用的是鋁擠技術,搭配流體的散熱效果,並且採用黑色與紅色的塗裝,本身是一個強大散熱能力的模組外,還能夠擁有亮麗的外型,最特別的是,產品本身還搭載了RGB的燈效! 第二款介紹的是Plextor M9PeG系列,依舊是PCIe的介面,不過比較特別的是這次是走M.2的形式。將其產品本身的體積縮至22mm x 80mm,也就是目前最常見的2280型。不過不要看它體積嬌小就對它有先入為主的想法喔!它也與Y系列相同,也同樣具有鋁擠的散熱殼作為外觀,當然也還是採用M9Pe系列的黑與紅配色。 最後一個要介紹的是Plextor M9PeGN,屬於Plextor M9Pe系列當中最輕便的一款,採用的與G款式一樣為M.2(22mm x80mm)的形式、PCIe介面,不過因為其本身沒有如前2款一樣都具有散熱殼的設計;但產品本身在目前仍未上市,或許此款因為減少了散熱殼的成本,其價格會較為便宜。 看完了全系列的照片之後,各位玩家們應該不難發現都具有相同的特色,從Y款式獨有的RGB燈效,再至G款式皆有的流線型散熱殼設計,最後也就是全系列都採用最重要的PCIe 3.0 x4介面,不論是影像、文字或是娛樂的使用者都能有相當頂尖的工作表現。 當然除了包裝以及外觀介紹之外,各位玩家們一定非常想要知道其內部NAND Flash顆粒、控制器和快取究竟是使用哪一家廠商。小W編對於保固貼紙從來沒有在在意的!馬上幫各位玩家們打開產品檢視,這邊也特別的像各位玩家們說明,我這邊3款都有作拆卸的動作,也發現所使用的NAND Flash顆粒、快取和控制器都是相同的。所以這邊就以Plextor M9PeY/GN作為產品內部的介紹,以免過多的重複性圖片造成玩家們閱讀上的疲勞。 那在各位玩家們看見顆粒的細節照片前,小W編這邊先用文字幫各位介紹其配置,以藉此讓玩家們了解到,各自的配置具有什麼樣的特色吧!首先先講到SSD當中最重要的記憶體顆粒,Plextor M9Pe全系列皆採用TOSHIBA的3D NAND Flash記憶體顆粒,為15nm製程、TLC架構;採用最新的64 Layers的3D堆疊技術,能夠大幅提升記憶體顆粒的儲存容量;接下來了解快取的部分,使用的是NANYA的Low Power DRAM,為LPDDR3,容量為512MB;最後是控制器的部分,使用的是Marvell的產品,型號為88ss1093,為PCIe SSD的控制器,具有第三代LDPC偵錯技術,也能夠支援NVMe,是一款專為高效能記憶體而誕生的控制器。 看完了外觀設計、內部顆粒、快取以及控制器的介紹之後,玩家們一定相當期待這款由Marvell推出的全新控制器以及TOSHIBA採用最新64 Layers的3D堆疊技術顆粒,整體提供給玩家的效能表現究竟如何!依照慣例,小W編這邊也準備了實測使用的平台供各位玩家們做參考: 處理器:Intel Core i7-8700K 4.7GHz 6C/12T 主機板:ASRock Z370 Taichi 記憶體:G.Skill Trident Z RGB F4-3200C14D-16GTZR DDR4-3200 @ 2666 顯示卡:EVGA GeForce GTX 1080 Ti FTW3 GAMING (GPU:1569/1683/Mem: 1376) SSD(1):Crucial M550 1TB (SATA) SSD(2):Plextor M9PeY SSD(3):Plextor M9PeG SSD(4):Plextor M9PeGN 電源供應器:Thermaltake ToughPower 1275W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64-bit Version 1709 (Creators Update) 順帶一提,小W編在實測前會先針對SSD做一些簡單的設定,若是玩家們也想要在Plextor M9Pe上有更強勁的效能表現,可以參考以下的作法:進入裝置管理員,點選磁碟機之後選擇Plextor M9Pe的裝置,進入內容,並在「原則」的選項之中,將寫入快取的原則當中將「在裝置上啟用寫入快取」部分打勾。 首先我們先看到的是Plextor M9PeGN的效能實測,在看到實測之前先給各位玩家們看一下利用CrystalDiskInfo、HD Tune Pro 5.5、TxBENCH檢視一下關於Plextor M9PeGN的相關基本資訊及資料。 看完了簡單的相關資訊後,小W編使用以下幾個軟體:CrystalDiskMark、Anvil's Storage Utilities 1.1.0、AJA System Test、TxBENCH、ATTO Disk Benchmark、AS SSD Benchmark、HD Tune Pro 5.5等7項軟體進行實測。 首先先看到AJA System Test的實測,小W編各分別測試了2種檔案類型與2種檔案大小,分為「DVCProHD 720p」和「2048x1556 10-bit RGB」,檔案大小則分為1GB以及8GB。 第二實測的軟體為Anvil's Storage Utilities 1.1.0,在此款軟體上小編總共測試了3種的檔案大小,從1GB、8GB至32GB,各位玩家們可以透過軟體的截圖了解到在不同種類型的檔案之下的讀取及寫入的傳輸速度以及IOPS。 第三款實測的軟體為AS SSD Benchmark,測試軟體提供了3種不同的測試,從最基本的傳輸速度,以及Compression和Copy測試,透過不同的測試項目讓玩家們可以從更多的面向檢視產品的效能表現。 第四款測試的軟體為ATTO Disk Benchmark,將齊從傳輸檔案的大小從0.5KB至8192KB,直接於軟體內進行檔案大小的測試,以此實測關於檔案的速度差距。 第五項測試為CrystalDiskMark,小W編採用相當完整的測試方式,總共分成「Random」以及「0Fill」2種模式下去進行,並且皆測試1GB、8GB以及32GB的檔案大小,以此更能完整的判斷出Plextor M9Pe的效能,整體而言,讀取速度皆超過3000 MB/s,效能表現著實卓越。 第六項測試軟體為HD Tune Pro 5.5,在寫入以及讀取的測試上分為相當多種類,小W編這邊先幫各位列舉基本的數據,從額外測試、檔案效能測試、隨機存取測試以及效能測試四個面相向幫各位玩家們做實測,藉由測試環境較為嚴苛的軟體也較能看出效能表現到底如何! 最後一項測試軟體為TxBENCH,測驗的部分則類似於CrystalDiskMark,具有循序、隨機等測試,整體測試出來的數據確實都與CrystalDiskMark相近,讀取速度都能夠突破3100MB/s。 小W編知道各位玩家們看這麼多的圖片沒有什麼感覺,不過為了向玩家們表明所有的數據都是出自我手的測驗,還是必須要附上相關的截圖以茲佐證。當然,只透過圖片是沒辦法快速的尋找到相關的資訊,所以接下來我特地將其測試的數據作為表格,讓玩家們可以相當快速且不會過於重複地看見關於Plextor M9Pe全系列的效能表現,既然都已經提到Plextor M9PeGN系列,我們就先來看過Plextor M9PeGN的效能表格。 首先我們還是透過CrystalDiskInfo、HD Tune Pro 5.5、TxBENCH三款軟體檢視基本資料,可以發現在命名上也都以如同Plextor M9PeGN相同,採用的也是M.2的介面,當然在使用只差別在於散熱殼的差別,那我們就來看一下關於Plextor M9PeG的相關資訊。 Plextor M9PeG的測試數據,我們一樣如同Plextor M9PeGN的測試方式相同,只是小W 編就不再一一附圖,增加玩家們的閱讀負擔,採用特別製作的表格讓玩家們能夠快速地明瞭數字。 在看完了圖表總整理之後,小W編在這邊幫各位玩家們重點整理在上開表格當中Plextor M9PeG的效能表現,在CrystalDiskMark的部分,其效能素質依舊都能夠維持在相當高檔的表現,甚至出現了3195MB/s近乎接近理論值的讀取速度數據,而在32GB檔案大小下的表現也依舊能夠維持在2873MB/s;AS SSD Benchmark的部分讀取有著逼近2700MB/s的表現,其中所附Compression測試的部分,更來到了讀取2850MB/s、寫入2105MB/s之高! 最後要介紹給玩家們的是Plextor M9PeY型號,此款的設定是需要透過PCIe 3.0的PCIe插槽做傳輸,並且具有RGB燈效以及大片的散熱殼幫助控制器散熱,那我們也還是透過CrystalDiskInfo、HD Tune Pro 5.5、TxBENCH這三款軟體先幫各位玩家們檢視相關的基本資訊。 最後看完了相關的基本資訊,我們要來實測最後這款具有RGB特效、PCIe插槽、具有散熱殼的Plextor M9PeY,一樣我們用圖表先幫各位玩家們快速的帶過相關的效能表現,最後再幫各位玩家們做重點整理。 小W編為各位玩家們準備好重點整理,Plextor M9PeY在效能表現上依舊亮眼,整體效能的平均表現都非常突出,甚至可以從Anvil's Storage Utilities 1.1.0看見在8GB的檔案測試下讀取速度依舊能夠維持著2582.6MB/s;而這款Plextor M9PeY的型號特別專為電競設計,在AS SSD Benchmark之中的Copy測試當中,對於Game的傳輸有著突破小W編印象的1280.07MB/s,ISO檔案也有相當不錯的表現來到1970.73MB/s! 若是小W編將文章就寫至此,可能會讓玩家們對於數據的效能表現是怎麼樣的高速沒有任何的感覺,所以我這一次特別為各位玩家們做了圖表幫各位玩家們作分析!來看看5400 RPM的HDD、7200RPM的HDD到自家前代的M8PeY、M8SeG、透過SATA 3介面做連結的S3C做比較,讓玩家們可以簡單明瞭的發現檔案傳輸速度上的差別,不論是讀取還是寫入,甚至到ISO、GAME、Program的差距。 那這一次使用作為比較的產品為: (一) (二) (三) (四) (五) 首先登場比較的測試軟體惟ATTO Disk Bench 2048MB的測試,各位玩家們可以發現在全新推出的Plextor M9Pe系列與其他產品的速度差距: 只看一款測軟體的比較一定不夠準確,小W編還準備了AS SSD Benchmark的測試: 身為經典的硬碟測試軟體,怎麼能夠忘記CrystalDiskMark的測試呢?小W編接採用1GB的隨機方式,來與其他的產品做比較: 最後回到AS SSD Benchmark的測試軟體,其中小W編要特別與各位提到的是其中的Copy-Benchmark,其中有關於ISO、Program以及Game的傳輸表現,各位玩家們就能從中間看出差異: 於效能評比的結尾做個簡短的短評,整體而言,相信玩家們也不難發現,在Plextor M9Pe此系列全新推出的SSD,不管是比起SATA 3介面的SSD、自家前代同樣走PCIe介面的產品,或是落差都幾乎有10倍之多的HDD,效能的表現相當可怕,快的非常可怕! 經過了小W編這幾些時日來的測試以及實際使用過後,對於整體效能的速度表現徹底震懾住我!不論是在安裝遊戲、玩遊戲,甚至進行大檔案的移動,對!小W編就是在那邊將遊戲的ISO檔移動過來又移動過去,實際體驗後,最近腦中總是浮現一種很想要將自己家中那顆5400RPM HDD拿去回收的想法。若是玩家們還在認為系統碟不論是使用SSD或是HDD都沒有差別嗎?除了開機、執行遊戲、甚至開啟Google Chrome還是FireFox等瀏覽器,也能夠有尊爵不凡的超速體驗。 這時我就不禁想起了在《功夫》提到的:「天下武功,無堅不摧,唯快不破!」玩家們只要親身體驗過一次這樣高效能的SSD之後,您也會想要散盡所學武功、掏盡家裡豬公,只為成為蓋世英雄! ●產品型號:PX-512M9PeY、PX-512M9PeG、PX-512M9PeGN ●容量:256GB、512GB、1024GB ●控制器:Marvell 88SS1093-BTB2 ●快閃記憶體:TOSHIBA BiCS3 3D TLC ●緩衝:512MB LPDDR3 ●規格:PCIe(Plextor M9PeY)、M.2 2280(Plextor M9PeG/GN) ●介面:PCIe 3.0 x4 ●產品尺寸:Plextor M9PeY -176.33(L)x121.04(W)x22.39mm(H)、Plextor M9PeG/GN-80(L)x22.8(W)x4.7(H)mm ●耐衝擊力:1500G(最高)、在1 msec half-sine條件下 ●電源需求:DC 5V 2.0A(S3C)、DC 3.3V 2.0A(S3G) ●MTBF:大於150萬小時 ●重量:200g(Plextor M9PeY)、13g(Plextor M9PeG)、10g(Plextor M9PeGN) ●保固:5年 廠商名稱:Plextor浦科特 廠商網址: 廠商電話:03-612-5203 建議售價:電洽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HyperX Alloy Elite RGB電競鍵盤實測開箱,視覺與觸覺並重的遊戲利器!
近年來HyperX 在電競的產業十分強勢,不管是電競耳機還是超頻記憶體,每次推出必定造成話題。以HyperX所推出Alloy FPS、Alloy Elite 兩種系列電競鍵盤,廣受玩家們的喜愛,玩家們一直盼望HyperX能推出RGB版本來解解癮,在HyperX不斷測試後,終於在2018年的CES上正式發表了第一款RGB的機械式鍵盤,並決定在2018年台北電玩展上搶先發售。 HyperX Alloy Elite RGB提供Cherry MX紅軸、茶軸、青軸供玩家選擇。這次PCDIY介紹的是青軸版本,以下就讓我們來看看Alloy Elite RGB的特點吧! 過去Alloy Elite的特色,在於只有提供一種顏色的燈效,玩家總是覺得有點單調。但在經過HyperX的改進之後,這次Alloy Elite系列正式推出RGB的版本。 這次Alloy Elite RGB同樣採用實心鋼架,鍵盤整體十分穩固,鍵帽藉由上磨沙塗層加強手感,懸浮式Cherry MX鍵軸、無邊框設計,提供玩家們在機械鍵盤上所需要的絕佳觸感。搭配這次所加入的RGB燈光效果,可營造出更勝以往的視覺效果。此外,在快捷鍵區域的下方光條也改為RGB背光,與主盤區域的背光能夠互相呼應。提供玩家觸覺與視覺上的感官享受。 Alloy Elite RGB這次一大特點,就是可以搭配HyperX NGenuity軟體,來儲存巨集及背光效果。玩家可以進階的自訂背光功能,打造個人的色彩和燈光效果。此鍵盤的RGB LED有多達 1,680萬種色彩變化,並預先設定了波浪、遊戲、單色三個燈效選項,玩家只要透過HyperX NGenuity軟體,即可設定不同的燈光效果,還可以選擇特定顏色、調整速度及方向。另外,NGenuity可記錄巨集,玩家重複輸入某幾個指令,巨集也將會優化這些指令,讓玩家的速度能夠更快。 Alloy Elite RGB的手托和之前一樣為可拆卸式,讓鍵盤更加符合人體工學,Alloy Elite RGB也附有鈦金屬色鍵帽、拔鍵器,玩家可視需求做調整;鍵盤背後的4個角落都具有防滑墊,支架的部分也設有止滑墊。 與電腦連接的介面是採用USB 2.0規格,鍵盤後面另有保留擴充用的USB 2.0連接孔,讓玩家可以接耳機或接手機充電等用途。如同Alloy Elite一樣,上方分別有背光控制、背光效果、遊戲模式、多媒體控制、滾輪音量鍵都沒有少。該有的全鍵不衝突和防鬼鍵等功能一應俱全。 HyperX致力於帶給玩家極致效能的電競體驗,並期許讓玩家以更自由、更輕鬆的方式來體驗遊戲的樂趣,總之,HyperX Alloy Elite RGB終於上市了。玩家們可親自試試來自Kingston的這款RGB鍵盤,並實際應用在電競場合,以帶領玩家征戰沙場,無所不利! ● 獨特光條和動態燈光效果 ● 實鋼框架結構 ● CHERRY MX 機械式鍵軸 ● 媒體專用鍵和大尺寸音量滾輪 ● 快捷鍵可直接切換亮度、燈光效果和遊戲模式 ● USB 2.0 連接埠,連接裝置更方便 ● 100% 防鬼鍵和全鍵不衝突功能 ● 觸感舒適的可拆式手托 ● 附帶加強紋理的鈦金屬色鍵帽和 HyperX 拔鍵器 廠商名稱:HyperX 廠商電話:0800-666-200 廠商網址: 建議售價:5,990元
-
【TGS 2017】HyperX Cloud Alpha搶先上市前實測開箱,從「東京電玩展」朝朝暮暮的電競耳麥終於拿到手!
各位玩家們還記得去年9月小W編前往日本的幕張展覽館參加一年一度的電玩盛會「東京電玩展」嗎?(什麼?你忘了?)沒錯!在小W編的文章當中有提到這次要介紹的電競耳麥!就是由HyperX所推出的Cloud Alpha,當時只有日本搶先開賣,而且只在東京電玩展的展期上才能用優惠的價格購買以及實際搶先體驗。不過今回,HyperX將在今年(2018)的1月26日的台北國際電玩展上,正式上市開賣,那話不多說,小W編就帶各位來搶先開箱! 身為一位喜歡玩《絕地求生》和《鬥陣特攻》的編輯,在遊玩遊戲的過程當中,除了射擊的技巧以及準度之外,最重要的一定就是與其他隊友的溝通;這個時候只透過網路攝影機的小W編,總是在玩遊戲的時候收到我的HyperX ALLOY Elite紅軸的鍵盤敲擊聲,每次都被隊友表示:到底是多緊張?按小力一點!不過現在都不用擔心這些問題了,我們來看看HyperX Cloud Alpha吧! 看完了包裝以及配件之後,接下來我們就要看到產品本體,在看照片時,小W編先準備了簡單的規格介紹給大家,這次在耳機喇叭的採用特製直徑50mm動圈式釹磁鐵,頻率範圍從13-27,000Hz,抗阻為65Ω在1kHz;而在麥克風的部分,頻率範圍為50-18,000kHz,靈敏度為-43dBV,聲音的效果採用式雙音腔的設計,介紹完產品的規格之後,走!我們搶先帶你看產品去! 除了在頭帶有特殊的設計之外,產品本身還具有相當多的特色,如喇叭雙音腔的設計,讓中音和高音有各自獨立的音腔做共鳴,給予玩家們音效和音階上更好的體驗,而除此之外,玩家們一定相當重視關於其耳罩式耳機的「耳罩」到底有沒有符合舒適、包覆的需求。在HyperX Cloud Alpha的設計上,使用的是獨家的記憶海綿材質以及大尺寸的設計,在使用上並不會增加額外的壓力。唯獨可能較為嬌小的使用者們可能會覺得稍嫌過大。 在HyperX Cloud Alpha上所提供的是可拆卸式的降噪麥克風,在麥克風的線材方面使用的也是編織線材,增加其耐用性,且麥克風還通過TeamSpeak和Discord雙重認證,這樣在玩《絕地求生》或是《鬥陣特攻》時,需要與隊友大量溝通且提供資訊的遊戲時,就不會出現有太多的雜音或在收音太差等影響溝通的狀況。 最後,它不只能夠支援電腦平台作為電競以及遊戲使用,也能夠支援Sony PlayStation 4、Xbox One系列等等,以及其他只要具有3.5mm音源插孔的平台,不論是手機、隨身聽甚至是導覽機基本上都沒問題!所附的耳機線當然也採用編織線的材質,上頭具有線控的開關,讓玩家們可以輕鬆的從線上就做調整,也大大的減少了耳機上的開關或是按鈕設置,維持其獨特的設計曲線。 經過了簡單的介紹之後,其實小W編已經從上市前就開始做使用,在耳罩的體驗上非常令我驚豔,因為我自己本身其實是一個比較習慣耳塞式耳機的編輯,不過在上班的時候使用一般的耳機並沒有如HyperX Cloud Alpha那麼舒服,所以現在上班使用可以戴上一整天都沒問題!收音的部分小W編也有帶回家在玩《絕地求生》的時候做使用,我的隊友都表示:為什麼你的聲音變了,竟然都沒有鍵盤的聲音了!HyperX Cloud Alpha就是使用上這麼有感! 那玩家們若是想要購買的話,可以在今年(2018)台北國際電玩展期期間(1月26至29日)到HyperX的攤位實際體驗以及購買。也千萬不要羨慕我為什麼可以提前使用,因為我只是個傳說!(小W編是在公三….XD) ●產品型號:HyperX Cloud Alpha電競耳麥 ●顏色:黑、紅 ●喇叭直徑:特製50mm動圈式釹磁鐵 ●聲音效果:雙音腔 ●頻率範圍:13-27,000Hz ●靈敏度:91 dB+/-3dB at 1kHz ●阻抗:65Ω在1kHz ●麥克風尺寸:4.0x5.0mm ●麥克風靈敏度:-43dBV ●麥克風頻率範圍:50-18,000kHz ●電線長度:可拆式耳機線1.3m、PC延長線2.0m ●電線材質:編織音源線 ●輸入插頭:鍍金3.5mm接頭 ●附件:1個旅行包、1張快速安裝指南、1組麥克風、1組3.5mm耳機線、1組3.5mm轉接線、1張感謝函以及1張明信片 ●耳罩材質:HyperX特製合成記憶皮革 ●線控:麥克風靜音和音量大小調節 ●重量:298g(單只有耳機的重量) ●保固:一年 廠商名稱:HyperX 廠商電話:0800-666-200 廠商網址: 建議售價:電洽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浦科特 PLEXTOR S2C 512GB SSD」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
- PHILIPS 276E8VJSB/96顯示器實機開箱, 史上最超值27吋4K級IPS面板極細窄邊框螢幕!